本script為載入jquery核心使用,不影響頁面資訊瀏覽

捐款專區

  • ◆郵政劃撥帳號:22115470
    ◆戶名:社團法人苗栗縣康復之友協會
    社團法人苗栗縣康復之友協會愛心碼690846我的人生翻轉之路
    更多影片分享更多影片分享
:::* 瀏覽位置:首頁 > 醫療新知
  • 字級選擇
  • 大
  • 中
  • 小

醫療新知


Baby 壓力不上身:零至四歲的幼兒是否也會感受到壓力嗎?

  • 發佈日期:2009-03-31
  • 照片說明文字
    -----財團法人為恭紀念醫院 兒童心智科主任 吳四維醫師-----

    照顧幼兒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常需要照顧者敏銳的感覺與回應,也就是能夠在第一時間知道他現在是餓了、太熱或太冷、是不是想睡覺、想要活動筋骨或者只是要媽媽抱抱,但是即使知道如果未被適當的回應或者被忽略,長期下來就可能造成其挫折(所謂學來的無助)與不快樂。

    零至四歲的幼兒基本上就以發展階段來說屬於嬰兒期與學步期的過程,嬰兒期發展的主要方向為滿足生理上的需求為主如是否吃的飽、睡的好或穿的暖,而學步期的發展目的是逐步的脫離對於母親的依賴,所以常見他常要自己來完成一些他能力所及的事如自己走、自己開,並學會控制大小便等,而此階段的發展完成才逐漸具備有團體生活的能力,之後便進入學齡前階段過幼兒園的生活;但如果上述階段的發展受到阻礙,是否會對小孩產生影響呢?這個答案目前是肯定的,確實可能造成其發展的停滯甚至退化,也就是從原本會的變成不會,當然此階段的兒童並無足以表達困難的語言能力,所以即使他感受到”壓力”,也只能以非語言的方式來表現如莫名的哭鬧、很難哄騙與轉移注意力、睡眠與進食不規則、嚴重的甚至生長遲滯。

    一般來說壓力是一種主觀的感受,所以常需要具備有語言溝通的能力才能表達自己是否有壓力,而一般來說兒童通常要到四歲以上才具備有基本的語言溝通能力,所以此階段的兒童是無法以言語的方式陳述其困難的,所以他只能以非語言的動作來表達,當然這只能靠大人的適當與敏感的解讀並適時提供協助。

    每個家長在小孩出生前都會擔心孩子是否健康、是否好帶,當然帶小孩也考驗著照顧者的辨識能力、處理技巧與情緒控管,畢竟不是每個小孩都是那麼好帶,當然也切記一個原則,不會吵鬧並不代表他沒有需求,你可能因此忽略他,他還是可能出現挫折與壓力,會吵鬧的反而可以讓照顧者知道該做什麼處理了,當然也可能把照顧者的耐心磨光,因而刻意忽略他或者過度體罰他,當然適當的忽略與行為修正也是一種技巧;所以幼兒的壓力並非出於自己本身,而是與環境互動所造成的結果,也就是照顧者的反應常是小孩的壓力來源。而可能會影響照顧者反應的因素有:
    一:小孩本身因素如基因(自閉症、過動症)、染色體問題(唐氏症)、母親懷孕期間使用毒品與酗酒(胎兒酒精症候群)、慢性疾病、早產、出生時缺氧、出生後的細菌或病毒感染(腦膜炎甚至腦炎)、癲癇與腦傷、重金屬中毒等,這些可能導致小孩的生理與情緒發展遲緩,如語言發展落後常會導致其有苦說不出造成情緒不穩定,所以常以亂發脾氣、摔東西或在地上打滾的發洩行為,也可能因為需要服藥所導致的副作用而影響小孩的生活規則性如白天嗜睡與腸胃道不適如便秘等,常讓家長不知如何是好;
    二:小孩的氣質因素,許多家長可能不完全瞭解小孩先天的氣質,導致因為不符合自己的期待而產生的憤怒與排斥感。
    三:照顧者因素如身體與性虐待、家庭破碎、照顧者本身的精神疾病或智能障礙,由於照顧者無法提供敏銳、溫暖、適時幫助的照顧品質,以致於過度保護與疏於照顧等。
    四:社會因素如社交隔離、家庭與社會環境因素-例如家庭經濟困難等。
    這些因素都可能導致照顧者無法適當的提供協助而讓小孩處於壓力之中,一旦小孩長期處在壓力之下,也就是其生活的基本需求未能被滿足,可能會出現的行為問題如常亂發脾氣不易被哄騙或轉移注意力、破壞物品行為、攻擊人的行為、生活作息混亂如進食或者排泄的混亂、退化行為如又開始尿褲子、拒絕進食甚至造成成長遲緩、情緒異常的害怕人等;一般來說情緒障礙在一般兒童的發生率約有百分之五到十,但是如果是有先天性缺陷者如自閉症、腦傷與過動症等出現的比例更高。

    此外也再談一下小孩的氣質問題,一般將氣質分成九個向度來區分有:活動量:動作節奏的快慢與頻率;規律性:生活起居的規律性;趨避性:初次接觸新事物或環境的態度;適應力:適應事物和生活作息改變的難易程度;敏感度:對光線、噪音、氣味、觸覺的敏感程度;情緒本質:孩子的情緒通常是娛悅的或負向的反應;反應強度:指情緒反應的強度,高興或不高興;注意力分散度:指集中焦點和注意力的能力;堅持度:維持一個活動很長時間的傾向;其實不管正或負向的氣質,單就氣質本身而言並無好壞之分,端看他與環境之互動的結果,也就是說常是環境造成小孩的過度情緒反應,舉例來說如果天性好動(並不一定是過動症)的幼兒遇到不愛動及喜歡靜態活動的照顧者,常會以物質哄騙的方式來轉移小孩的注意,結果愛動的小孩運動量不足常會亂發脾氣,且過度進食變成營養過剩而導致肥胖,當然最好的作法就是提撥一定時間陪其一起消耗體力,反而對你與小孩都有幫助,所以瞭解氣質並且予以疏導絕對會比否定或忽略來的有用;當然小孩因為自己的需求得到肯定與滿足,會對環境產生信賴與安全的感覺,自然情緒的穩定性就會比較好,照顧者也會因此得到成就感與信心對於小孩也就比較不會排斥,親子之間的感情反而更好,就以小孩的壓力來說當然大大減輕。

    但在此仍須強調照顧小孩也要兼顧照顧者本身的生活品質,畢竟人不是機器,況且也只有人類才有能力判讀小孩這種細微的非語言動作與情緒,也就是一旦小孩太過難纏或者你已經找不出方法來處理,你有一種精疲力竭的感覺時,不要勉強自己,應該適時的希望其他人協助照顧,否則一旦你崩潰你也無法有效的提供小孩協助。

    如果小孩的壓力過久也跟成人一樣會導致許多的精神疾病,但是呈現的方式還有什麼時候才會出現問題並不像大人一般,如果壓力牽涉到的是暴力對待、生活或物質忽略、危險不安的環境如父母親常打架語言與衝突等,會讓小孩意識到自己無法存活下去的危機,身體的自然機制會過度釋放腎上腺素、可體松(一種壓力賀爾蒙),可能導致腦部的永久的傷害(類似於創傷後的壓力症),日後小孩比較容易出現身體發展遲緩、容易焦慮與緊張、較為沒有自信、常以悲觀的角度看待世界與自己、憂鬱傾向、對他人缺乏信任感等,對小孩的未來發展產生影響,所以我也常常對小孩的家長說,不論你多麼不快樂或生氣,也不要把氣發在小孩身上,畢竟你的小孩還是有可能會當總統的,我們也不希望我們未來的總統態度過於消極或悲觀。

    是否有其他方式可用來協助小孩的EQ(情緒智商)呢?除了IQ(智能)之外現在大家也逐漸認同EQ或SQ(社交智商)的重要性,首先確實有不少小孩在天生的能力上就有問題,如注意力缺失過動症有情緒控管不佳與缺乏耐心,自閉症其社交能力不良等,這些還是需要精神醫療的介入,基於專業的考量,我還是建議找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專科醫師;在此建議一些平常大家都可以做的方式,如適當的肢體活動以刺激耳內前庭與小腦的發育,對於平衡感的發展非常有用,也有穩定情緒的功用;適當的肢體接觸如擁抱與撫摸可以緩和焦慮情緒與獲得安全感,畢竟小孩是相當無助的需大人關照;食物以高蛋白質、少糖、脂肪與澱粉,減少食物添加劑如色素與防腐劑;適當且充足的睡眠建議三、四歲的幼兒每天應有10-11小時的睡眠;減少看電視的時間建議每天約一個小時為限;這些對於小孩的情緒穩定與抒壓都有相當的幫助。

    最後強調希望小孩未來有成就是每個家長的期待,也就是即使他現在既牛且難纏,也不必然未來就會不好,處理不來也只是還沒找到方法,如果持續處罰與忽略仍未見效,記得應該是你要試著改變方法與調適自己,而不是叫小孩變的讓你比較好照顧,畢竟小孩的壓力多數來自與環境互動造成的結果,也就是不是單單小孩自身的問題,所以身為幼兒代言人你,適當且敏銳的照顧與反應,對你的小寶貝是相當重要的。
  • 推上Facebook 推上twitter 推上噗浪
*回上一頁 *到最上面